上周和做电子加工的张总喝茶,他一脸愁容地说:“做了 12 年工厂,去年一场劳动仲裁,把我三年的净利润都赔进去了。”
张总的工厂在东莞长安,有80多个工人,一直没给生产线员工交社保,加班费也按最低标准算。去年年底,一个干了 5 年的老员工离职后,直接带着 17 个同事一起申请劳动仲裁,要求补缴社保、公积金、支付加班费和经济补偿金。仲裁结果下来,张总需要支付 18 个人共计 230 多万,“我当时都懵了,工厂一年纯利润才 80 多万,这一下直接把我打回创业初期。”
更让他崩溃的是,这场仲裁像推倒了多米诺骨牌。其他员工开始纷纷效仿,短短三个月又冒出 3 起集体仲裁,订单也因为工厂人心惶惶受到影响,差点资金链断裂。“以前总觉得‘民不告官不究’,社保能省则省,人事流程马马虎虎,没想到现在员工维权意识这么强,一告一个准。”
张总的遭遇并非个例。人社部数据显示,2023 年全国劳动争议案件高达 385 万件,涉及金额 829.9 亿元,而且还在逐年递增。互联网上到处都是劳动法律师普法,员工拿着手机就能查法条、找证据,而很多老板还停留在 “凭经验管人” 的阶段,没意识到用工合规已经成了企业的 “生死线”。
和张总情况类似的还有深圳做外贸的李总。他的公司规模小,只有 15 个人,没专门的 HR 和法务,员工入职离职全靠口头约定,工资也是微信转账。去年有个员工在送货途中出了车祸,要求认定工伤并赔偿。因为没签劳动合同、没交社保,劳动仲裁委直接判李总全额赔偿 40 多万。“我当时根本不知道没签合同这么严重,以为大家互相信任就行,结果吃了大亏。”
其实这些风险都能提前规避。现在有专门针对中小企业的共享人事服务,像李总这样的小公司,不用招聘专职 HR,把员工入离职、工资代发、个税申报这些事外包出去,通过合规政策就能规避大部分风险,每月成本也就几百块。
而对于张总这种有历史遗留问题的企业,更需要专业团队上门调研。有位做机械制造的王总,之前因为社保补缴、加班费计算等问题,被员工投诉了好几次。后来他找了劳安智慧法务的顾问上门,用了一周时间梳理出 12 个显性风险和 8 个隐性风险,定制了低成本合规方案,不仅解决了历史问题,还搭建了完整的用工流程。“现在员工稳定多了,再也不用担心突然来个仲裁,心里踏实多了。”
现在劳动争议司法解释 2 已经实施,对企业用工合规的要求越来越高。老板们辛辛苦苦打拼,赚的都是血汗钱,没必要因为用工不合规把多年积蓄都赔进去。不管是小公司还是大工厂,提前做好用工风险体检,搭建合规体系,才是长久发展的正道。毕竟,企业要想走得远,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。